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和预防
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和预防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)一种蚊媒性疾病,以人、猴、狒狒为动物宿主,其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热病毒,可引起高热、皮疹和多发性关节炎等临床症状。此病首次发现于坦桑尼亚,其名源于马孔德语,意为“痛的将身体弯起来”。
许多人可能没听过基孔肯雅热,但是或多或少接触过它的“亲戚”——登革热。事实上,首次从坦桑尼亚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这种病毒时,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登革热,直到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证实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甲病毒,才被命名为基孔肯雅病毒。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共同流行的地区,常有人同时感染两种病毒。
症状有哪些?
发热:体温一般以中低热为主,小部分有高热,通常在2天到3天内退烧。
皮疹:一般起病第1天到3天出现,主要分布在躯干、四肢、面部、手掌等地方,多为斑*,病情好转会逐渐消退。
关节疼痛:多数发生在手指、手腕、脚踝关节,疼痛以肿痛为主,相对比较剧烈,但缓解速度也比较快。
恢复:从过往的经历来看,基孔肯雅热多数患者为轻症,大约会在1—2周内康复,只有极少数情况下,该病会导致出血、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。
和登革热的区别?
相同点:
传播源头:传播途径都一样,由白纹伊蚊(俗称:花蚊子)和埃及伊蚊吸血传播
症状:高热(>39℃),皮疹、关节痛、*,不管是登革热还是基孔肯雅热,医学界目前主流的*方式是对症*,既无*药物,又暂无疫苗可预防。
不同点:
症状:登革热可伴“三红”(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),“三痛”(*、眼眶痛、骨*);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明显(个别人群持续数月,甚者数年),手掌、足底皮疹常见。
潜伏期: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,传播速度快,是登革热的2-3倍的传播速度
潜伏期多久?
整体上来说,基孔肯雅热病毒潜伏期多为3—7天。
发病到治愈续多久?
小于一周
传播方式?
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以“人—蚊—人”的方式循环,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—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,被白纹伊蚊叮咬后,白纹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,若再叮咬其他人,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。
如何预防和防治?
1、个人防护
个人防护重于“防叮咬”——防治病毒的传播重点在于防蚊,需要了解白纹伊蚊的生物习性对症下药。
白纹伊蚊喜欢小型容器积水,喜欢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后2小时出来吸血。个人出门穿着浅色长裤长袖,不在阴暗、水体多和植被茂密的区域滞留。居家定期清理水生植被花盘积水,准备好灭蚊气雾剂和蚊香、蚊帐、驱蚊液等防蚊设施。
2、城乡环境防护
针对城乡环境,重于“清”——清理积水,清理垃圾
城乡居民可以每日花费三分钟,对自己居家环境进行防蚊治理。
城镇的楼房顶层、房屋外,住户喜欢用泡沫箱预留水浇花浇菜,这种情况需要用盖子改好或直接清理掉,用水*代替直接浇灌好一些。
重视环境卫生,清理垃圾,一些外卖盒子、熟料瓶、空罐头等小型容器垃圾及时清理,可以减少白纹伊蚊幼虫孳生。
清理积水,一些盆、瓦罐、盒子的积水需及时清理,清理时,积水不能乱倒,避免在其他角落形成新的积水坑,需要倒在平整水泥路面上,让水快速蒸发使孑孓死亡。
3、专业的灭蚊机构参与进来
重点开展灭成蚊和蚊幼工作,在白纹伊蚊栖息地进行成蚊灭治,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引诱的方式减少成蚊数量。
同时地毯式进行蚊幼孳生地的寻找和清理,对于无法清理的水体投入孳生地药物。水池、小湖可以养殖鱼类。
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宣传工作,提供人们防蚊的意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