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号 “会飞的硫酸”隐翅虫进入活跃期
外号 “会飞的硫酸”隐翅虫进入活跃期
隐翅虫,又被称为“影子虫”、“青腰虫”,是自然界中一类常见的昆虫。它们本身不咬人,但其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,是夏秋季皮肤科常见的“隐翅虫皮炎”的元凶。
一、隐翅虫的特点
1. 外形特征:
体型:体长一般不超过1厘米,形如大蚂蚁。
颜色:身体由黑、橙(或红、黄)两色组成,头部、胸部末端及尾部为黑色,前胸和腹部大部分为橙红色或黄褐色,因此有“青腰虫”的俗称。
翅膀:最典型的特征是鞘翅极短,仅能覆盖腹部前1/3,大部分腹节裸露在外。后翅膜质,通常折叠收于短鞘翅之下,善于飞行。
2. 生活习性:
栖息环境:喜潮湿环境,常见于农田、森林、公园、草地、水边等。具有趋光性,夜晚会被室内的灯光(尤其是日光灯)吸引,从门窗缝隙飞入屋内。
活动时间:具有明显的向光性(夜趋光性)和向高性(喜欢往高处飞),多在夜间活动。
食性:大部分种类为益虫,以农业害虫(如蚜虫、飞虱、螨虫等)为食,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。
二、隐翅虫的危害
隐翅虫本身不咬人,也不蜇人。其危害完全来自于其体内携带的强酸性毒液(pH 1-2)。
1. 致病原理:
当隐翅虫落到人体皮肤上,被人无意间拍打、压碎或捏碎时,其虫体内的毒液会瞬间大量释放,沾染皮肤。
毒液中的“隐翅虫素”会引起急性的皮肤炎症反应,通常在数小时到一两天内出现症状。
2. 症状表现(隐翅虫皮炎):
皮损形态:典型表现为条索状、斑片状或点状的水肿性红斑,其上可见密集排列的*、水疱或*,外观很像皮肤被指甲划伤或灼伤。
好发部位:多见于面部、颈部、四肢、脖颈等暴露部位。
主观感受:患处会有剧烈的灼痛感、瘙痒感。
病程:若不感染,通常1-2周后皮损会干燥、结痂、脱落,可能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(深色印记),但一般不会留下*性疤痕。